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备课】从想象画面、徜徉诗意到迁移表达——《走月亮》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相关链接:

【备课】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从想象画面、徜徉诗意到迁移表达

——部编版四上第一单元《走月亮》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文本解读

欣赏(文学解读):在诗情画意中徜徉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选编的是吴然的《走月亮》。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都是画意诗情。文章从课题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充满美好情感的诗意氛围当中——“走月亮”。“走月亮”,多新鲜的说法,多美好的意境,多温馨的感觉,叫人遐想,令人沉醉;如果换成“月下散步”,就平淡了,就失去了引人遐想的魅力。

流水般的月光洒满大地,村庄、田野,树木、庄稼,大道、小路……都笼罩在银色的轻纱中,静谧,祥和。在这诗意的月色中,走月亮,该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

陪着“我”一起走月亮的是亲爱的阿妈,幸福便浓得化不开了。所以,从“我”心中流淌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诗意盎然,真挚纯美。

月亮升起来了,是从“我”的期待和想往中升起来的——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亮升起来了”,没有用句号结句,接着补充“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是强调,是指引,让读者在想象中看见了辽阔的洱海和洱海那边升上来的一轮皎洁明月。还不止呢!接着读,才发现,这么补充一句,是作者的匠心,是表达的妙心——为后面月亮的柔和、明亮做最自然的铺垫。

这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月亮,是最美最亮的——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为什么要强调“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呢?因为——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这句话中的感叹号,其中包蕴着多少温暖的感觉和幸福的滋味啊!它又会勾起读者多少美好的回忆和美丽的遐想啊!

“我”在这句话中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流连于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幸福片断和场景中。而把这些幸福片断和场景串连起来,把这种幸福的感受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并使读者也沉浸在这种幸福的回忆和体验当中的,也是这句话。这句话,在文中前后出现了四次。每一次出现,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浓得化不开的幸福,唯有一唱三叹,才能尽情地抒发。

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眼中见到的,心中想到的,都是诗情画意——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小溪,细流,流着香味,流着月光,更流着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甜美、欢欣和幸福。一个“抱”字,抱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那么可爱!叫人怎能不联想起妈妈的怀抱呢?又叫人怎能不回想起和妈妈一起在溪边度过的美好时光呢?

——“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溪边留下了多少和阿妈相伴的美好回忆!所以,“我”提议——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于是,读者的眼里便看见一对母亲和孩子,手牵着手,裹着明亮而柔和的月光,幸福地走向小溪边……

于是,我们仿佛听到孩子涨满了欢乐和幸福的小小的心眼里流淌出一句醉人的喃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走过溪边,走到了村头。“我”听见,“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我”闻见,“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我”看见,“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这一切,自然又勾起“我”温馨美好的回忆,还点燃了“我”幸福的期待和想往——

“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于是,读者仿佛也走到了月光下的村头,走到了田埂上……

于是,我们仿佛又听见孩子涨满了幸福的期待的小心眼里流淌出一句深情的喃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在那美好的童年里,在每一个月光流溢的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有多少次在村头走月亮啊,月光下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牵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每一次,“我”的心都完全陶醉在这如梦似幻的意境中,因此,天上人间,月亮和星星,阿妈和我,已融为一体了。

这样一路走着,走着,美景在眼中,幸福在心中,美好的想往在憧憬中——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景美,人美,情更美。在这几乎唯美的文字中一路走来,谁不会被深深地感染和陶醉呢?

批判(教学解读):语言即画面,结构即情感

《走月亮》被选编进教材中,就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学习语文的价值,如学习阅读的方法策略、丰富语言的积累、学习表达的方法等。这些价值,需要教师对文本再进行“教学”解读——教学解读,是在前面的文学解读基础上,依据文本特性、学习目标和学生需要,对文本的批判性理解,指向的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并隐含了对学习活动设计的初步建构。

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选编的文章有《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自然之美,在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都是作者眼中的美,是附着了作者审美情趣的美。所以,《走月亮》中的景,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寄情之景,每一处景物中,都有幸福的味道——那是牵着妈妈的手一起“走月亮”时见到的、回忆起的景。“边读边想象画面”,一定是读者代入了情境中的想象,而非单纯地想象文字所能呈现的客观画面。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这幅画面中,“流”的活泼,“抱”的温馨,应是想象中细细体味的感觉。画面想象中,自然之美就自然而然融进了“牵着妈妈的手走月亮”的情感之美。这是教学中教师要抱持的理解,要引导的关键。

情,在画面中,在想象画面的阅读体验中,也在文本的抒情结构中,一唱三叹——“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中间出现三次,第四次在结尾,稍有变化——“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结尾这一变化,是情到浓时的自然迸发,所以要用上“多么”一词,才能将前面一步步累积的情感畅快地抒发出来。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关注这句话串起的抒情线索,从而将边读边想象画面与体会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文路即思路,文思即情思。

研读一下文后的思考题,就会发现,这样的教学解读,是必要的。为什么要背诵第4自然段,不仅仅是文字具有画面感,更因为每一个画面中,都有诗情,都有诗意而温馨的亲情。第二个思考题,阅读文字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在于画面中蕴含着真挚浓郁的美好情感。“小练笔”,正是以情感共鸣激发的表达需要为基础的仿写。“仿”的是什么,是融入了自己情感体验的“所见所想”,而不是句式。


二、教学建议

整体思路: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穿行

1、慢读入画意,细品悟诗情。

阅读教学,教师要始终葆有清晰的文体意识。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更美。而这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都是属于童年的,属于母爱浸润的童年的。哪一个孩子没有体验(或期待)过拽着阿妈阿爸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手一起散步的幸福呢?而在月盘明亮,月光柔和的夜晚和最亲爱的人一起散步——走月亮,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和幸福的滋味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充分地读,细细地品,循着文字的引领,入画意,悟诗情。

导入时,可以从诗意的课题入手,通过阅读“注释”或听读课文1-3自然段,了解什么是“走月亮”,再在对比中品味“走月亮”与“月下散步”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和亲人一起“走月亮”的情景和心情。这样,在调动了学生相关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潜心会文,便能真正走进文本,在边读边想象画面时,与文字和画面中包蕴的美好情感产生共鸣。

根据文体特点和文本特色,课堂阅读和对话,要重视以读悟情,以情促读。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文本内容的理性概括,而应从整体感受入手,让学生这样走入文本:逐句逐段细读品味,速度慢一点,声音轻一点,边读边联想和想象,在印象深刻或自己喜爱的内容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交流时,先请学生凭着直觉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课文带给自己的感受,然后循着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沉入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读中联想,读中想象,入画意,悟真情,分享作者的欢乐和幸福。

细品,要抓住重点的词句沉潜反复,在精妙别致的语言中欣赏月下美景,在作者的回忆中体验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欣喜和幸福。如: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在学生自主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流着……香味”“流着月光”“哟”“可爱”“抱”等词语,尤其是“流”与“抱”,细细品味,体会景之美以及作者对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的喜爱。

(2)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是什么让“我”回想起并回味着白天幸福的经历?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触景生情”——柔和的月光下的溪水、卵石、抱着月亮的小水塘,使“我”回想起白天在溪边与阿妈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景因情美”——正是因为月下的溪水、卵石、抱着月亮的小水塘承载着“我”白天的经历,给过“我”快乐和幸福,所以,此时此刻,这一切在“我”的眼里、心中便显得更加美好了。

……

这个环节对话的展开,要以情为主线,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尽情地说,美美地读。要把理解感悟与感情朗读紧密结合起来,避免过多的分析,读中悟情,悟后美读,达到在共鸣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内化。

2、明文脉,习语言,读写一情牵。

阅读课堂要重视落实语言的习得,还要在不破坏学生阅读心理场的前提下,根据文本的实际将读写结合落实于无痕。

《走月亮》是学生课堂阅读的第一篇正式意义上的抒情散文。本文无论是语言、意象,还是情感,都富有诗意,并且文中描写的景,抒发的情,都是学生熟悉的,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可触。因此,这种诗性语言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习得,是有坚实的生活体验作为基础的,课堂上落实起来并不难。

教师要在教学中牢牢地抓住文本的情感线索,引领学生在潜心会文,感悟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过程中,感性而非理性地明晰文脉。“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它是一根情感线,既层层深入地抒发了跟阿妈走月亮的欣喜和幸福之情,也起到了在结构上串连全文的作用。课文正是以这句话为线索,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把读者一步步带入美好的画意诗情中。但这个情感脉络不需要理性地分析,只需要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点拨即可,最好是在师生合作朗读品味中渗透。如,在品读交流了第四自然段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引读:面对眼前流着香味和月光的溪水,一个个温柔地抱着月亮的小水塘,白天和阿妈一起在溪边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在这月光如水的秋天的夜晚,牵着阿妈温暖的手,再次漫步溪边,那份欢欣,那份幸福,都汇成一句浸润其中的喃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出示句子,学生深情朗读)。同样,分别在品读完第六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后,也用诗意的语言引读这句话,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脉络便悄然地心领神会了。

课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正适合于随文读写结合的落实。如,“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此处的省略号,包含着更多有关溪边的美好回忆,课堂上要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我”的回忆:哦,阿妈,白天你                         ,而我                                 。这种读写结合,不是单纯着眼于表达,而是在表达中丰富文本内涵,加深情感体验。如此,便能收到事半功倍、读写双赢之效。

要素落实:精心设计语言学习活动

根据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和前面的文本解读、整体思路,从课堂操作角度考虑学习语文训练要素的落实,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学习活动。

活动一:对比发现和体会,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强调“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发现和体会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语意之间的关联,还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本文时要始终关注细节,从细节中感受语言的细腻。

活动二:第四自然段,通过改写比较品味用词的精妙,让边读边想象画面与丰富语言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

改写:细细的溪水里有香味,水面上泛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里都有一个月亮!

活动三:师生合作,在发现抒情线索的基础上,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师朗读每个重复语句前面的内容,学生静静地倾听并朗读“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或者指名朗读每个重复语句前面的内容,其他学生接读“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活动四:小练笔。先细读第6自然段,梳理“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交流所见所闻与所想的联系,顺势沟通学生的相似体验,先说一说自己记忆中那个月下的经历,再写一写所见所闻所想。写好后展示分享,评价激励,引导提升语言表达的品质。

 

资料:吴然有多篇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就是他的作品。还有《珍珠泉》《找春水》等作品曾被选入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还入选香港、台湾的小学教材。他的作品,大都是写给儿童阅读的,篇幅短小,语言形象而优美,情感真挚而单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